如何打造消费大国
编者按
当前,提振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政策支持的主要着力点。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在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在加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动中国在“制造大国”的坚实基础上成长为超大体量的“消费大国”。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对此,中国经济时报邀请智库专家围绕如何大力提振消费、打造消费大国展开分析把脉,提出真知灼见。
核心观点:
夯实“制造大国+全球市场”底座,构建激发和提振消费的长效机制,不仅将重塑中国经济格局,更将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激发和提振消费的十大支柱相互支撑、协同发力,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治理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要避免“木桶效应”。
■杨继瑞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向世界宣告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依托“制造大国”的深厚根基,全力迈向“消费大国”的新征程。
围绕大力提振消费,相关部委也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比如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19项具体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于7月下达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消费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其持续健康增长关乎发展全局。当前,构建激发和提振消费的长效机制,需要跳出短期刺激窠臼,立足长远、系统谋划。中国消费提振战略,正通过十大支柱构建起系统性支撑框架。
稳就业增收入:筑牢消费能力之基
着力为市场主体护航,实施更精准减税降费、融资支持政策。贯彻落实、落地、落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激发和稳定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预期,特别是为吸纳就业主力的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雪中送炭”,稳定就业基本盘。聚焦重点群体,强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困难群体就业服务与技能培训,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提升其收入预期与消费底气。进一步优化分配格局,完善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探索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提升的可行路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快推进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完善融资服务机制,增加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创新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业务,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此外,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培育乡村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
消费活力的源头活水在于居民的“钱袋子”。当前政策聚焦就业质量提升与收入分配优化,就业蓄水池扩容,政策继续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信贷资源,着力提升劳动力市场适配性。以“扩中提低”行动推动技术工人薪酬的增长,试点新业态从业人员工伤保险全覆盖,让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高于GDP增速。试点保障性REITs,将资产收益转化为居民分红;鼓励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促进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稳步增长。
供给侧提质扩容: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消费的转型升级呼唤消费品和消费服务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推动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品质革命。加大对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推出更多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中高端商品的需求。注重国货精品的锻造,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创新,提升产品质量、设计感与文化内涵,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国货”品牌,满足人民消费的转型升级需求。
扩大优质医疗、教育、养老、育幼、文化、旅游等服务供给,破解供给不足、质量参差痛点,释放服务消费巨大潜能。注重新需求精准响应,鼓励企业敏锐捕捉“银发经济”“她经济”“单身经济”“健康经济”等细分领域需求,开发适老化、个性化、绿色化产品与服务。
场景创新驱动:点燃消费新热情
以场景革命重构消费人货场关系。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支持打造深度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如主题公园、文化街区、夜间演艺),开发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行精品线路。以沉浸式体验消费赋能,借助发展新质生产力,运用VR/A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购物中心、博物馆、景区等场所创新打造沉浸式互动消费场景,提升趣味性与吸引力。
以跨界消费新场景的融合共生,鼓励“商业+艺术”“商业+体育”“商业+生态”等模式创新,培育集购物、休闲、社交、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消费空间。大力发展美食、美饮(酒、茶及各种饮品)、美品(伴手礼)、美景(特色消费场景)和美文(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载体)组合集成的“五美嵌套型首发经济”。
数字经济赋能:重塑消费新生态
数字技术正在改写消费规则。规范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业态,支持平台企业技术创新,提升消费体验与效率。普及智慧零售,推动实体商业数字化改造,普及无人便利店、智能货架、精准营销,实现线上线下(300959)无缝融合(OMO)。
依法合规利用消费大数据,洞察需求变化,指导产品研发与精准营销,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供需更高效匹配,以智能决策系统预测消费爆款;以区块链溯源,防止假冒伪劣;以无界消费网络的构建,提升消费品配送时效等。
减负稳预期:释放消费潜力
着力破解“有钱不敢花”的消费预期困局。持续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学前教育逐步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校外培训,探索家庭教育支出专项抵扣或补贴;对义务制民办教育逐步实施政府补贴加政府采购学位制度等,缓解消费者的教育焦虑。
深化医保改革,扩大报销范围与比例,推动药品与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常态化,发展普惠型商业健康保险。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降低居住成本对消费的挤出效应。
完善基础设施:畅通消费脉络
促进消费基础设施和硬件升级,打通制约消费的设施堵点。着力加快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特别是提升农产品上行效率与消费品下行便捷度。
优化小区、社区、街道商业设施布局,发展“五分钟小区生活服务点”“十分钟社区生活服务站”“一刻钟街道便民生活圈”,补齐养老、托育、家政等服务网点短板。超前部署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换电站、5G网络、千兆光网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发展家庭小型储能设备,为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新消费铺路,优化社区幼儿、学生课后托管场地和设施,对老旧校区进行适老化改造,加装电梯等。
以旧换新与消费券:催化乘数效应
数据显示,每1元消费券可撬动3.5元新增消费。要着力推动消费券发放制度化、常态化,更多采用数字化手段(如与电子支付平台绑定),提升发放效率与精准度。消费券要更多地向重点领域倾斜,将资源更多投向受冲击大的接触性服务业(餐饮、旅游、文化娱乐)及大宗耐用品(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以撬动更大的乘数效应。政企协同联动,鼓励地方政府与平台企业、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探索节假日的“出行消费券”,设计“消费券+商户折扣+金融免息分期”组合包,放大政策合力。
国家要持续向地方直接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专项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在资金分配上,要综合考量各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汽车和家电保有量以及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及资金执行情况等因素。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地区予以适度资金倾斜,以此激励各地积极推进以旧换新工作,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最大撬动作用,引导更多高质量耐用消费品走进居民生活。
时间供给保障:创造消费机会
提振消费能级,要释放时间约束的消费潜能。强力保障带薪年休假权利落实,鼓励企业在不影响生产经营的前提下,为职工提供更多的休假机会,如设置企业内部的福利假等。同时,对落实休假制度良好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奖励,提高企业积极性。探索试点企业“弹性作息”“2.5天小长假”制度、学生春假和秋假制度,增加居民集中休闲消费时间。优化法定节假日安排,丰富假日文化休闲活动供给,激发假日消费热潮。
在保障安全与秩序前提下,放宽夜间经营限制,优化公共交通配套,点亮城市“夜经济”。
错峰消费引导,景区实施淡季票价优惠。
国际消费目的地:汇聚全球购买力
打造“全球购物天堂”,优化离境退税流程,扩大政策覆盖范围与试点城市,提升购物体验与国际吸引力。在核心城市、重点口岸增设市内及口岸免税店,适度提升免税购物额度,引入更多国际一线品牌。
着力提升重点商圈、旅游景点多语种服务、国际支付便利度,突破外卡受理瓶颈,提升消费争议解决机制等软环境。实现外卡POS机覆盖,微信支付支持绑定Visa卡等。
权益保护强化:筑牢消费信任基石
着力构建放心消费环境,对大数据杀熟、虚假宣传、预付卡跑路、假冒伪劣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零容忍”,强化执法震慑。
进一步完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推动企业开展质量认证和服务认证,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让消费者能够购买到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增强消费信心。健全在线纠纷解决机制(ODR),推广消费维权“绿色通道”,降低维权成本,提升维权效率与获得感。完善企业信用记录与公示制度,实施失信联合惩戒,引导企业诚信经营;探索建立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
夯实“制造大国+全球市场”底座,构建激发和提振消费的长效机制,不仅将重塑中国经济格局,更将为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以上激发和提振消费的十大支柱相互支撑、协同发力,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治理多领域的系统工程,要避免“木桶效应”,不能有短板,各项政策要避免“合成谬误”,形成“合成有效”的相得益彰。“稳就业”与“减负担”旨在夯实消费能力根基,“优供给”与“创场景”着力激发消费意愿,“数字赋能”与“基建完善”提供强大的消费支撑环境,“消费券和换新”与“增假期”着力创造有利消费的触发条件,“国际化”拓展消费增量空间,“强维权”守护消费信任底线。唯有坚持提振消费的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以体制机制创新破除障碍,方能真正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的澎湃内需潜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力。让消费这驾“主引擎”高速运转,不仅会驱动高质量发展航船破浪前行,更将深刻提升亿万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品质与幸福成色。
(作者系重庆工商大学原校长、二级教授)
高手策略,股票线上配资平台,按天配资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