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涓涓细流稳控糖,一周一针破惰性:依柯胰岛素引领T2DM管理新格局。
在2型糖尿病(T2DM)管理的漫长征程中,胰岛素治疗一直被视为控糖的“重要武器”,却因“治疗惰性”的普遍存在,陷入“该用不用、用而不调”的临床困境。
在此背景下,全球首个基础胰岛素周制剂——依柯胰岛素问世,为这一挑战提供了极具前景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现状剖析、技术突破、临床证据等维度,解析依柯胰岛素如何以“患者友好型”革新,重新定义T2DM胰岛素治疗的起点与高度。
直面“治疗惰性”胰岛素启用、剂量与方案调整的迟滞之困
近年来,“治疗惰性”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T2DM患者胰岛素治疗面临的主要挑战[1-4]。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克服治疗惰性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席Kamlesh Khunti教授曾指出:胰岛素的治疗惰性主要涉及起始治疗、剂量调整、方案调整三个方面[3]。具体来说:
起始治疗延迟:《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5]明确指出,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和经足量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7.0%时,即可开始口服降糖药和基础胰岛素的联合治疗。然而在真实临床实践中,胰岛素的起始治疗存在显著延迟。有研究[6]观察了T2DM胰岛素起始延迟的发生情况,发现在最初拒绝接受胰岛素治疗的984例患者中,仅374例(38.0%)患者最后成功启动胰岛素治疗。这374例最终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平均起始延迟790天[6]。另有数据显示,在中国,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时的平均病程超过5年[7-8]。
剂量调整不充分: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后,即使血糖控制不佳,剂量调整亦不充分。研究显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的T2DM患者,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6个月,81.0%的患者血糖仍控制不佳、基础胰岛素剂量仅增加1.4U[9];约40%的中国T2DM患者,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6个月,未调整胰岛素剂量[10]。
方案调整不积极:研究发现,基础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自HbA1c首次≥7.5%后,平均3.7年才调整治疗方案,其调整治疗方案时,60.5%的患者HbA1c≥9.0%[11]。
至于T2DM胰岛素治疗惰性相关的影响因素,则十分多样。从患者层面看,频繁注射是阻碍胰岛素治疗的常见障碍之一[12],注射频率的增加会造成患者对于胰岛素治疗的担忧[13],而医生也常常因患者的拒绝和担心治疗的依从性,延迟起始胰岛素[14]。在启动胰岛素治疗后,医生又常出于对药物副作用(如低血糖、体重增加)的担忧,而消极调整治疗剂量和方案[1]。
这提示临床,改善胰岛素治疗惰性,既要采用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减少给药频率,简化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的治疗负担,提高治疗的接受度、依从性和持续性[15],也要为患者选择更加安全、有效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涓涓细流”稳控糖依柯胰岛素以分子巧思重塑长效基础
在经过百年探索后,学界终于迎来了兼具便捷性、疗效与安全性的治疗选择——依柯胰岛素。
从分子结构上看,依柯胰岛素去除人胰岛素B30位的苏氨酸,在B29位上通过“连接子-间隔子”连接20碳脂肪酸侧链,间隔子的加入可调节与受体的亲和力,减慢受体介导的清除;20碳脂肪酸侧链更长,可与白蛋白牢固且可逆结合;依柯胰岛素3处的氨基酸替换提高了分子稳定性,减少酶降解[16]。
通过以上设计,依柯胰岛素借由在循环中形成储库的创新策略显著延长了药物半衰期[17]。皮下注射吸收入血后,酶降解及胰岛素受体介导的清除减慢,循环中绝大部分的依柯胰岛素与血清白蛋白牢固且可逆结合,形成几乎无活性的循环储库,在1个给药周期中,白蛋白结合储库缓慢、持续地释放活性胰岛素,如“涓涓细流”作用于靶器官和组织[17]。
这一突破性变革,成功将基础胰岛素注射频次从每年≥365次减少至52次,显著提高了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接受度和依从性[18]。
起始转换皆有效依柯胰岛素降糖效优、安全性佳
除了提高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依柯胰岛素还通过结构革新,实现了疗效与安全性的平衡。
ONWARDS 1~5研究是依柯胰岛素的随机、多中心、双臂3期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包括不同糖尿病病程的人群,比较了依柯胰岛素每周1次注射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每日1次注射相比的疗效与安全性[19-23]。其中,ONWARDS 1、3、5研究纳入的是未使用过胰岛素治疗、起始依柯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ONWARDS 2、4研究评估了已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分别从基础胰岛素(每日注射1~2次)或基础-餐时胰岛素方案(基础胰岛素每日注射1~2次联合餐时胰岛素)转换为依柯胰岛素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在未使用和已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依柯胰岛素均可有效降低HbA1c水平[19-23]。和基础胰岛素日制剂的HbA1c降幅对比,依柯胰岛素均确认非劣效性,除ONWARDS 4研究外,依柯胰岛素均确认优效性[19-23]。在未使用和已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依柯胰岛素均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19-23]。在未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患者中,依柯胰岛素组治疗后的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70%,显著优于甘精胰岛素U100组[19]。
在安全性方面,依柯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较低,体重变化与基础胰岛素日制剂基本相似[19-23]。这些研究结果证实,在T2DM患者中,与现有的基础胰岛素日制剂相比,依柯胰岛素的降糖疗效确切,低血糖风险较小[19-23]。
总之,依柯胰岛素以其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简化的治疗方案,为破解“治疗惰性”困局提供了关键突破口:每周一次的注射模式从根源上降低了患者对频繁给药的抵触心理,使医生能够更积极地推动胰岛素早期起始。与此同时,其长效平稳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确切的降糖效果,较低的低血糖风险和体重影响,为剂量调整和方案优化注入了信心:临床医生无需因顾虑副作用而消极剂量调整,及时优化治疗方案,患者也能在更安全有效的治疗体验中持续配合,从而打破“起始延迟-调整保守-控糖不佳”事件链。
结语
T2DM的胰岛素治疗,长期深陷“治疗惰性”的困局。依柯胰岛素不仅以分子结构的突破性改造实现“一周长效”,以循证医学证据证实“疗效安全双优”,更以“化繁为简”的治疗逻辑直击“治疗惰性”核心。
未来,这种全新的治疗模式,或将引领T2DM管理走向更高效、更人性化的新阶段,让每一位T2DM患者都能告别治疗惰性,在科学护航下,重掌健康生活的主动权。
专家简介
唐伟 教授
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大内科、内分泌科及糖尿病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胰岛细胞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肾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研究杂志内分泌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中华糖尿病杂志审稿专家,实用老年医学杂志编委
江苏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基层学组组长
江苏省基层卫生协会内分泌专委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预防医学会糖尿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老年医学学会内分泌专委会荣誉主委
江苏省糖尿病达标管理联盟质控中心主任
专家简介
施毕旻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江苏省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
苏州市内分泌质控中心主任
苏州市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与相关内分泌学组委员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临床罕见代谢病专业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糖尿病分会常委
江苏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苏省预防医学会肥胖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参考文献:
[1]王坤林,等. 中国临床研究,2022,35(07):967-971.[2]Davies MJ,et al. Diabetologia. 2022 Dec;65(12):1925-1966.[3]Khunti K. Therapeutic inertia in type 2 diabetes: Treatment Intensification. ADA 2021.[4]Khunti K, et al.Diabetes Obes Metab. 2018 Mar;20(3):488-496.[5]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17(1):16-139.[6]Hosomura N, et al. Diabetic Medicine 2017;34:1599–602.[7]L Ji,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5 Oct;17(10):735-44.[8]Wang W, et al. Diabetes Ther. 2024 Mar;15(3):725-739.[9]Mocarski M, et al. J Manag Care Spec Pharm. 2018 Apr;24(4):390-400.[10]Ji L,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Jun;19(6):822-830.[11]Khunti K,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6 Apr;18(4):401-9.[12]Peyrot M, et al. Diabet Med. 2012; 29(5): 682-689.[13]Zambanini A,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1999; 46(3): 239-246.[14]Kim SG, et al. J Diabetes Investig. 2017 May;8(3):346-353.[15]Ceriello A,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0 Mar;161:108053.[16]Kjeldsen TB, et al.J Med Chem, 2021, 64(13): 8942-8950.[17]张赛春,等.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6):611-615.[18]Polonsky et al. 2022. Diabetes Ther 2022; 13:175–187[19] Rosenstock J, et al.N Engl J Med, 2023, 389(4):297-308.[20] Philis-Tsimikas A,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3, 11(6): 414-425.[21] Lingvay I, et al. JAMA, 2023, 330(3):228-237.[22] Mathieu C,et al. Lancet, 2023, 401(10392): 1929-1940.[23] Bajaj HS, et al. Ann Intern Med, 2023, 176(11):1476-1485.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医学界内分泌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高手策略,股票线上配资平台,按天配资交易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